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家风
吴文俊:多读书勤思考,从个人习惯成为家风传统
来源:吉林省纪委监委
发布时间:2021-05-15


  吴文俊:多读书勤思考,从个人习惯成为家风传统

  吴文俊,男,汉族,1919年5月出生,上海市人,中共党员,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,第五、六、七、八届全国政协委员。2017年5月逝世。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重大贡献,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,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。他开创性地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,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,在国际上被称为“吴方法”。2001年2月,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2019年9月,获得“人民科学家”国家荣誉称号。

  IMG_256

  吴文俊夫妇与儿子吴天骄。

  1919年5月,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。父亲吴福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,在一家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。吴福同喜欢看书买书藏书,这让吴文俊自小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,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书刊与历史书籍,他看了很多,对少年时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  吴文俊曾讲过,父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,不仅因为让他终身受益的读书习惯,还有父亲的为人处世。

  1940年,吴文俊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,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家里非常困难。父亲告诉他:“你去看你的书,做你喜欢做的事,经济方面的事、家里的事情你什么都不要管。”为了不让吴文俊分心,父亲白天做一份工作,晚上再兼职做另一份工作,以此来支撑家用。

  父亲的辛苦付出,吴文俊看在眼里,也激励他更加努力地钻研数学。利用教书的空余时间,他几乎走遍能找到的图书馆,查阅了大量的初等几何书籍,筛选出经典著作反复研读,然后自己证定理、做习题。在那段动荡而艰苦的日子里,吴文俊对初等几何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,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。

  年少养成的好学求知习惯,驱动着吴文俊一生都在不停地发现新问题、开拓新领域、创立新方法。早年他在数学核心领域拓扑学方面颇有建树,引发“拓扑地震”,快60岁时却毅然改变研究方向,开创了数学机械化领域,同时对中国数学史研究提出独到见解。不断积累、不断思索、不断创新,成为吴文俊学术风格的写照,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子女。

  在儿子吴天骄眼里,书是父亲的命根子,数理文史政经,他都有所涉猎,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动物园或者看电影,总要到旁边的书店看看。吴文俊的夫人陈丕和在中科院数学所图书馆工作,精通英文、法文,也经常教育孩子们多读书。渐渐地,读书从吴文俊的个人习惯成为整个家庭的家风传统,让吴天骄和他的姐姐们获益良多。

  除了经常“泡在书里”,吴文俊还是个喜欢探究问题的人。大女儿吴月明上中学期间,每当因为考了高分在家自鸣得意时,吴文俊总会在笑呵呵之余突然点出,“你最好看看是什么原因丢失了那两分”。他并不是要求女儿考满分,只是习惯性地让她认真搞清楚错在什么地方。

 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,吴文俊的三女一子在恢复高考后相继考上了大学,并且都学有所成。吴月明的专业是物理,二女儿吴星稀学自动控制,三女儿吴云奇学医,吴天骄选择了计算机。虽然四个孩子的专业没有一个和父亲相同,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成绩。(摘自《清风传家》)